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媒体报道

新闻资讯
媒体报道

对“不溶性微粒”的艰苦猎杀

信息来源:健康报   发布时间:2015-06-30   【字体: 】   

  2013年,全国输液使用量达132亿瓶袋。使用如此广泛的药品,其安全性却令人揪心。2013年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》显示,当年全国共发生131.7万余例不良反应,其中59%是输液不良反应惹的祸。

  据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北京药师学会副理事长李玉珍介绍,不溶性微粒超标和内毒素超标是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两大主因。华润双鹤之所以不惜重金引进吹塑-灌装-封口技术(Blow-Fill-Seal,简称BFS)输液生产线,如同一场对这两个罪魁祸首的不懈猎杀,而其终极目的则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。

  危害

  渺小的健康杀手

  什么是不溶性微粒?据李玉珍介绍,输液中的橡胶屑、玻璃屑、纤维、滑石粉、活性炭、药物结晶等都属于不溶性微粒。其中,直径小于2微米的不溶性微粒通过肾脏交换排出体外;而2微米~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可进入人体,排出体外的时间甚至有可能超过20年,从而产生潜在和持久的危害。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毛细血管堵塞引发的多种疾病危害巨大,这些危害包括:进入肺毛细血管及小静脉,形成肉芽肿,导致肺不张,影响肺功能;进入肝脏,导致结节性肝硬化;进入脑血管形成栓塞,造成语言与运动障碍;进入眼底血管形成栓塞,导致视力减弱甚至失明;进入血液循环,直接导致血管栓塞,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造成血栓和静脉炎等。

  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也一再验证了这个渺小杀手的“威力”。该网络对输液市场投诉的研究表明,输液不良反应中有37.5%是由于不溶性微粒超标引起的,居输液不良反应因素第一位。其次是细菌内毒素原因造成,占比14%。由于不溶性微粒、内毒素污染造成的输液不良反应超过总数的50%,因此需要引起制药企业、医院和社会的高度重视。

  一句话,不溶性微粒所到之处无不埋下健康隐患,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安全。那么,这个渺小的杀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?

  追踪

  6个藏身之处

  据李玉珍介绍,不溶性微粒以及内毒素潜伏在注射液从生产到临床使用的各个环节。最主要的有6个,分别是输液生产、包装材料、操作环节、配套器械、加入药品、环境带入。

  其中,输液器的选择带来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格外显著。李玉珍说,以往国内采用的输液器过滤介质孔径一般为15微米,对直径小于15微米的微粒几乎没有截留作用,而药液中大于10微米的微粒仅占1%左右,小于10微米的微粒占98%左右,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。为满足临床需要,避免或减少微粒对患者造成的危害,世界医疗组织推出了精密过滤输液器,并已经被先进国家医药界普遍接受。

  李玉珍告诉记者,目前临床使用的普通输液器的药液过滤器,采用纤维素滤膜,不能进行精确的孔径分级,使用超过一定量时或遇酸遇碱后,纤维脱落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造成自污染。而精密过滤输液器选用的滤膜是核孔膜,具有双层过滤介质,纳污能力强,滤孔规则、均匀,过滤精度高,不会产生异物脱落,对药物吸附性小,对孔径有严格的分级,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孔径。但是,这种产品在医院售价20元以上。李玉珍认为,精密过滤输液器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,应在生产制造环节就提高输液产品不溶性微粒的标准。

  猎杀

  BFS“阻击”不溶性微粒和内毒素

  输液安全,既要治标,更要治本,而从生产源头确保质量是遏制输液不良反应的根本。华润双鹤引进的BFS输液生产线,可在单一工序、无菌状态下完成塑料容器的吹制、药液灌装和容器封口三个步骤。这条世界领先的生产线是我国输液安全史上的里程碑,它从技术上铲除了输液安全隐患的源头,完成了对不溶性微粒和内毒素滋生的围捕与猎杀。

  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秘书长蔡弘认为,华润双鹤在国内率先引进新型吹灌封三合一(BFS)技术生产的大容量注射剂,容器和内盖一体成型,并具备自排功能。BFS技术在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的微粒、微生物的污染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工艺和包装形式的产品,并显著优于国家标准。蔡弘的结论建立在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、北京市药品检验所、上海食品药品包装材料测试所等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之上。据悉,这3家机构针对BFS的技术特点,对华润双鹤不同工艺和包装形式输液的不溶性微粒、细菌内毒素、灭菌前微生物负荷量进行了检测,并将华润双鹤BFS产品与国内输液品牌企业的塑瓶、软袋产品中的不溶性微粒和细菌内毒素进行了检测和比较。

  检测试验结果表明,在不溶性微粒方面,华润双鹤 BFS生产的产品所含≥5微米和≥10微米粒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其他包装输液;细菌内毒素方面,华润双鹤BFS检测限值低于中国药典标准10倍水平;微生物污染水平方面,根据生产过程微生物负荷测试,华润双鹤BFS生产工艺过程微生物控制明显优于塑瓶生产,较软袋生产工艺更为严格。

  蔡弘表示,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采用BFS技术生产的输液产品已经成为主流。我国2012年医药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中,将注射剂“吹瓶-灌装-封口”三位一体设备作为制药设备发展重点;将注射剂“吹瓶-灌装-封口”工艺专用塑料树脂作为药用包装材料的发展重点。新版GMP也对注射剂使用吹灌封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
  警惕

  合理用药警钟长鸣

  李玉珍认为,注射剂用药形势之所以如此严峻,还和注射剂使用过度、抗菌药物滥用、合并用药严重、对输液不良反应不够重视等因素有关。这些使用环节上的问题也是导致输液不良反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。

  降低使用环节的风险系数亟须加强管理和宣教,增强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,引导患者走出用药误区。事实上,相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有所行动。2013年,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,“能口服不肌注,能肌注不输液”被列为其中之一。近几年,福建、广东、甘肃、新疆、四川、宁夏、安徽等地频繁出台输液管控政策,严格限制输液比例,甚至取消门诊输液。

  然而,用药安全不能因噎废食,作为一种治疗手段,注射剂仍然是医生战胜疾病的利器,不会退出临床。从生产源头上依靠技术进步杜绝危害,从政策上大力倡导合理用药才是应该坚持的方向。

  



打印】 【关闭

 

 

联系方式 | 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 | 隐私条款 | RSS订阅
Copyright © 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京ICP备05060501号 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京)-非经营性-2020-0146   技术支持:华润数科